小草在线观看视频播放高清,真人做爰视频全过程免费_BD英语免费观看韩国

【紅人榜 | 第一期】張丹海:比做院長更牛的,是堅持一件事55年……

 

 

張丹海

 

  北京網絡職業學院執行董事長

  二級教授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北京科學研究積極分子

  中國物理協會會員

  原北京網絡職業學院院長

 

在我們的理解與想象中,79歲的年紀應該在家中享受兒孫繞膝的晚年生活了,而他才剛剛從北網院長的身份轉為執行董事長,準備迎接更大的挑戰。

 

“十一”之前,正趕上北京連續降雨氣溫驟降的那幾天,聽說我們要做個【紅人榜】的新欄目,第一期準備采訪他的時候,丹海教授只回了一句話“你們這個想法很好,我支持,明天我過來,咱們當面說”。

 

第二天,冒著雨,我們在辦公室見了他。對于學校和教育的事情,他從不疏忽,也不拖沓。他說“我年齡比較大了,工作時間也有半個多世紀了,但是行當沒什么變化,一直都是教書。”在兩個多小時的交談中,從文化大革命談到教育的發展,他仿佛帶我們回到了七八十年代,耳邊傳來的是那個時期“鈴鈴鈴”的上課鈴聲……

 

01“逞能”的青年教師

 

1966年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畢業的張丹海,本應直接到學校教書,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一直到1968年才分配工作到北京工業大學新生部任物理老師。

 

這兩年里,他一直潛心研究學術,等待分配,你一定好奇,為什么一直沒有被分配還是選擇等待而不是其他行業呢?

 

“一個國家,不重視教育,就不會有希望,黑暗的時期總會過去。”丹海教授這樣說。

 

1968年,26歲的張丹海終于進入校園開始教書,年輕的他一度成為了整個校園的紅人。

 

 

△正在教課的張丹海

 

“又不帶教材去上課,哈哈,你可真是出了名了!”有同事打趣他,不過這說的可是事實,那個時候,他去上課不帶書、不帶講稿、不帶點名冊,是個“三不帶”的“逞能”教師,但是課堂氛圍極好,基本上無人遲到曠課,就連旁聽的學生都能擠到教室外邊去。

 

是真的逞能嗎?當然不!除了“三不帶”,他還有“三必備”。備同學、備教材、備自己。同學的名字、思維、喜好和水平,他都一清二楚。上課的前一天備好課,連教材也備得滾瓜爛熟,除此之外,延伸的部分知識、重點和難點,他也提前準備好。最重要的就是備自己,對于要講的課程自己都熟悉了嗎?能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嗎?這三點確認好,就可以自信的登上講臺了。

 

物理課的理論知識比較復雜難懂,丹海老師把理論內容用通俗和幽默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們,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課堂氛圍那么好了。

 

02 可不是每個同學都喜歡我

 

在任教期間,被領導抽查教案和學生作業是常事。

 

“你這個同志,是不是挑出好的作業拿出來讓我們檢查?”在一次抽查中,教育部的聽課專家看著張丹海提交的學生作業有些懷疑,字跡工整、沒有涂改痕跡、甚至連分式的分式線都是比著尺子劃的。

 

“這可不是,您看看我這一摞作業,每個都是這樣的。”

 

這倒是沒錯,丹海教授自述:我認為,學生的課后作業一定要留,留題要有設計,作業要有規范,不符合規定的作業都會被退回去要求重新寫,那個時候同學們可是“恨”慘了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讓同學們樹立耐心、仔細、規范的心態。

 

書面整潔這件事,讓不少學生嘗到了甜頭,幾年里養成的習慣到工作上還很受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為張丹海教授頒發的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證書》

 

03 有人“挖”我離開校園

 

從事教育行業55年的丹海教授,見證了國家的一步步發展,也面對著不少來自社會的“誘惑”。

 

改革開放初期,各個企業興起,下海經商、開工廠的人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企業中“知識分子和技術人才”的匱乏,那怎么辦?高薪挖!

 

“丹海,你在學校教書一個月賺多少錢?”一位開半導體工廠的朋友私下問他。

 

“43塊。”那個時候這算得上是不少的工資了。

 

“我給你200一個月,來廠子里吧,你這物理人才,不能只知道教書啊,我們這半導體研究缺人吶。”

 

200塊!這真不是個小數目。但是沒有多加思索的張丹海直接回絕了朋友,“不了,不去了,在學校教書挺好。”

 

丹海教授提起這事兒,還笑著說“當時要是去了,也不知道這后邊會發生什么”。

 

那為什么不去呢?

 

“我知道,我這個人沒什么本事,只會教書。”

 

其實我們知道,丹海教授不是沒有本事,那是心中有大愛,有比“高薪”更能讓他努力的事。常言道,人各有志,在丹海教授的心中“育得桃李滿天下”就是志向所在。

 

△張丹海教授從業來獲得的部分證書

△張丹海教授參與編輯的部分物理書籍

 

現在已經79歲的張丹海,是我們北網的“大熊貓”。2006年雖然在北京聯合大學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他在教育戰線上從未退場,進入中國信息大學,見證這所學院一步步從民辦非學歷教育演變為民辦學歷教育成為北京網絡職業學院。與各位院領導一起選校址、建校區,見證一座高職院校的成長與興起。

 

作為二級教授,他帶的學生已經有成千上萬名,很多人功成名就,名震四方。輩分年輕的學子見到他得喊一聲“老前輩”。今年9月底,他剛剛被任命為北京網絡職業學院執行董事長,已離開講臺多年的他,這一次決定挑起更重的擔子。

 

為了高職教育,他參與每一次討論會議、校企合作會議,說起特色專業建設、培養專業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時,更是可以神采奕奕的說上兩個小時一口水都不喝,學生們的大型活動他也一樣不落,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演講比賽、合唱比賽……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張丹海教授參加校企合作專家座談會

(座位席右三)

 

問起他為什么這個年紀還要在一線這么“拼”,丹海教授還是那句話“我知道,我這個人什么本事,就是教書,就是教育。”

 

04 年輕人 要把板凳坐熱

 

回望79年的歲月,丹海教授感嘆,現如今的生活也好、國家也強大,但是很多年輕人變得有些浮躁了。

 

選擇一多,人就變得眼花,頻繁的更換目的地,步履未停,卻從未前進。

雖然時代不同,但是“理論”相通,干一行愛一行這句話絕不是空穴來風,他堅守了55年也熱愛了55年的教育,最終回饋給了他無限的收獲。閱歷、掌聲、鮮花、痛苦和磨難都有,大半生的經歷告訴我們“年輕人,要把板凳坐熱”。

 

把“板凳”坐熱是不可急功近利要沉得下心。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成長成才是一個長期過程,要經過時間的積淀磨礪。學校的大部分專業課老師,都是我院聘請的“雙師型”講師,有豐富的社會經驗,雖然隔行如隔山,但是山山水水總相連,丹海教授提到既然選擇了高職教育這條路,就要堅守。

 

把“板凳”坐熱不是苦熬苦等要厚積薄發。

坐“板凳”不是碌碌無為、消耗光陰,更不是苦熬時間、清閑悠哉。而是既有理性精神,又有奮斗之行,既有明確目標又敢于付諸實踐。當代高職學子要在務實方面下功夫,學好專業技能,做“當代手藝人”。

 

短短兩個小時,丹海教授回憶著參加工作55年來的故事和心得,說到最后,這個身形有些佝僂的老人,說著一口純正的安徽普通話,點燃一支香煙“教育,我不知道能做到什么時候,但我還是想一直做下去……”后續的故事,我想,北網學子和青年教師們可以和您一起寫了。

 

筆者后記

 

在信息爆炸萬事萬物都飛速發展的現在,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了,同時也更加浮躁了。在這個年代,能安靜坐下來搞教育,能淡泊名利把傳播知識教書育人作為己任,兢兢業業五十余年如一日奮斗在教育一線的人,本就值得我們敬佩。

 

耄耋之年,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什么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初審 /  編校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