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網站、位置和人員
在北京網絡職業學院,有這樣一群人:他們24小時開機待命,從清晨查課到深夜查寢,從學業指導到心理疏導,他們是學生口中的“老師姐”,更是校園里的“青春守護者”。

99年的德育導師馬詩雨,已經在這支隊伍中工作了2個年頭。透過她的日常,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年輕德育導師的責任與熱愛,更是北京網絡職業學院“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底色。

我們的手機,24小時為學生開機
清晨8點,當第一縷陽光灑進校園,馬詩雨已經站在教學樓前開始一天的工作。查看早課出勤、回復學生凌晨發來的請假信息、跟進特殊學生情況……這樣的場景,在北京網絡職業學院的輔導員辦公室早已成為常態。

“學生的事沒有小事。”
馬詩雨說,“從課堂考勤到宿舍矛盾,從職業規劃到情感困惑,我們都要管。”中午,她會在食堂和學生一起吃飯,有時吃完飯還要特意多留一會“飯桌上是了解學生真實想法的最好時機”;晚上10點,宿舍樓里依然能看到她和同事們挨個查寢的身影。
在北京網絡職業學院,所有德育導師都遵循著“24小時響應機制”——無論節假日還是深夜,學生的電話永遠有人接聽。“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馬詩雨指著辦公室墻上的值班表說,“其實所有的德育導師都一個樣,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處理,確保每個學生的需求都能得到及時回應。”

用年輕人的方式,做年輕人的引路人
“為什么學生愿意和你無話不談?”面對這個問題,馬詩雨展示了手機里收藏的學生表情包,和滿屏的朋友圈互動記錄。“要走進00后的世界,就要用他們的語言。”
這種“亦師亦友”的相處方式,正是北京網絡職業學院德育導師隊伍的鮮明特色。馬詩雨老師還特意總結了3個提升自己的方式
一、持續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
二、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優點,要吸取放大這種好的養分,來完善和充實自己);
三、用心培養優秀的學生,給學生們一個好的平臺,讓他們展現自己的能力。

“在這里,每個學生都被看見”
翻開馬詩雨的手機備忘錄,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個學生的特點:小李喜歡電競,小王有攝影特長,小張最近情緒低落需要關注……這種細致的關懷背后,是學院推行的“養成教育”的成長“時光書”。再搜索馬老師的朋友圈,上面也都是記錄著對學生滿滿的愛意與驕傲。

“我們定期要和任課教師、企業導師開聯席會,這種部門間聯動工作機制,不僅能夠動態把握學生的學業表現與思想狀況,也可以使我們(德育導師)結合專業課程內容,設計職業規劃指導。”馬詩雨補充介紹到,“對就業行業的深入了解及各類扶持政策都如指掌是德育導師必備的技能之一。”這種全方位的育人體系,讓北京網絡職業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8%以上。
最后,馬詩雨老師送給了所有年輕人一句話:“不必害怕跌倒,因為試錯,本來就是年輕人的特權。

夜幕降臨,馬詩雨還在為所帶班級的班干部們進行培訓。在北京網絡職業學院,這樣的夜晚其實普普通通,但它們是安全感的象征,是成長路上的燈塔,更是一所職業院校對育人承諾的最好詮釋。
“選擇做德育導師,就是選擇了一份24小時不打烊的愛。”馬詩雨說。而這份愛,正在北京網絡職業學院的校園里,由數百名教育工作者共同書寫。